1月整体市场下滑,新能源有所降温

中汽协数据显示,2021年国内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140.8万辆和2148.2万辆,同比增长7.1%和6.5%。数据上来看,2021年乘用车市场总体向好,但要知道正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来自新能源。事实证明,2021全年新能源车产销达到了354.5万辆和352.1万辆,较2020年增量217.9万辆和215.4万辆,为2021年乘用车产销增幅贡献了10.9和10.7个百分点。

燃油车产销下滑已成事实,新能源势如破竹也有目共睹,可以说新能源正在逐步取代燃油车的市场位置。但从1月的市场情况来看,先前的趋势有所改变,如日中天的新能源也按下了“慢进”键。

1月并未取得“开门红”

2022年1月的市场不太喜人,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09.2万辆,低于去年12月和去年同期水平。其中,轿车、SUV、MPV的零售销量分别同比下滑5.8%、2.1%、10.5%。轿车市占份额最大,但1月零售销量环比下降了4.1%。SUV和MPV的零售销量环比上涨,但两者的涨势难掩轿车的跌势,这也是为什么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环比依旧下跌了0.6%的原因所在。

从主流厂商销量来看,1月的乘用车市场活力相比去年同期的确有不少的衰退。以2022年1月厂商销量排名前15的品牌来看,同比“跌多涨少”成了1月市场的主旋律

乘联会数据显示,1月销量排名前15的厂商中有10家相比去年同期呈现了销量的负增长,其中东风本田、上汽通用、上汽大众、一汽大众、长城汽车以及上汽通用五菱的跌幅居前,跌幅均超过15%。同比跌幅在10%以内的仅有2家,分别为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;销量同比上涨的有比亚迪、华晨宝马、广汽丰田、广汽本田和奇瑞汽车。比亚迪涨幅最大,达到了126.7%,而广汽丰田同比涨幅最小,仅有0.3%。

新能源热度下降,但趋势依旧

新能源在2021年可谓势如破竹,是乘用车市场的宠儿。首先是渗透率,从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,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就一路扶摇直上,一度从年初的8.1%上升到了21.3%。

不过1月新能源渗透率竟跌破了20%,批发端渗透率降至19%,零售端渗透率更是降为了16.6%。

从大局来看,新能源1月市场同比依然涨幅巨大,但各项数据环比普遍为“负”。例如1月NEV产量环比下降11.8%,其中BEV产量下滑更是达到了14%。在零售端和批发端,NEV的销量环比分别为“-27%”和“-18.5%”。

大致来看,1月新能源降温是不争的事实,而此次“减速”、“降温”过程中BEV纯电车型首当其冲,无论是产量还是零售或批发销量,BEV的环比降幅都要比PHEV大得多。

虽然说新能源市场的环比表现有所波动,但同比涨幅表现出的积极趋势仍然明显。趋势一方面表现在新能源汽车短期的增速上,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自主NEV厂商“全民皆兵”、“群雄逐‘特’”上。

从乘联会公布的2022年1月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来看,特斯拉已经排到了第4位,而前3位均为自主厂商,分别是比亚迪、上汽通用五菱、奇瑞汽车。而在销量前10的厂商中,除去特斯拉和造车新势力,传统自主厂商占了6个席位,吉利、广汽埃安、长城汽车榜上有名。

主流新势力集体缩量,极星、赛力斯陷入“销量荒”

从1月公布的新势力上险数来看,新势力厂商多少有些“集体缩量”的味道。交付量排名前15的主流厂商中,前12家的上险数环比都为负值,其中环比降幅最大的为岚图,降幅达41.9%,而环比降幅最小的为蔚来,降幅3%。排名13-15且环比正增长的厂商分别为天际、创维和腾势。

新势力整体交付量的座次情况基本没有大变,“小理蔚”依然占据了前三甲,小鹏基本坐实了新势力“一哥”的位置,连续数月交付登顶,理想和蔚来也保持了销量过万的势头。不过后期随着小鹏G9和蔚来ET7、ET5的陆续上市,三者的排位或许会发生新的变化。

此外,哪吒也进一步夯实了新势力第一梯队的地位,长期保持在交付1万辆左右的水平,排名与“前4”形成了深度捆绑。

虽然零跑、极氪紧随其后,但从交付规模来看,零跑和极氪间已然画上了分界线,这是不同梯队间的分界线。零跑交付了7440辆,极氪交付了3309辆,后者交付量还不到零跑的一半。

换句话说,交付量低于极氪的厂商实属第二梯队或第二梯队开外。曾经被业内看好,也曾与“蔚小理”齐名的威马紧随极氪之后,1月交付了2701辆车,可以说是在第二梯队向第三梯队转移的路上愈行愈远。

除了以上关注度较高的造车新势力外,徒有热度却不见销量的品牌也不是没有。例如极星和赛里斯,两者1月交付量仅有178辆和116辆,基本处于垫底水平。

极星前几日亮相了美国“超级碗”,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其在国内市场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的无奈,2021年全球销量29000辆在此刻或许真正说明了极星的市场重心是在欧洲而非国内。而赛里斯的无奈则在于华为AITO问界M5的出世,后者颇有“教赛里斯造车”的意思。无论如何,在你争我夺、硝烟四起的新势力市场,留给极星和赛里斯的机会都已经不多了。

总结

多方预测芯片问题被解决的时间就在2022年,因此对于所有厂商来说2022的机遇大于挑战,毕竟对厂家而言想要找到比“芯片+疫情”更大的阻碍绝非易事,因此2022一定是新的“开局年”。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,随着苹果、索尼等科技巨头的跃跃欲试,市场也将会进入新一轮的角逐,届时更加残酷的“大浪淘沙”或将到来,强者愈强的定律也将再次显现。

发布者:百一汽车,转载请注明出处:百一汽车